远郊农村教师培训2019年(第三期)金山区特级教师助力强校工程活动总结
来源: | 作者:上海增爱基金会 | 发布时间: 2022-09-25 | 72 次浏览 | 分享到:

 引领教师成长 助力“强校工程”

——金山区“十四五”“强校工程”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修工作总结

                                           金山区教学学院师训部

 

一场疫情,让在线培训已成常态。尽管我们更渴望线下培训,期待与专家面对面,期待培训效果最大化,然而疫情的反复,让线下培训暂时受阻。金山区“十四五”“强校工程”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修班,在一再延后的情况下,最终选择顺应形势,采用线上教学形式开展。

根据上海市《关于实施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及《金山区“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培训要求,依托增爱公益基金会、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全面提升骨干素养,助力农村强校工程”送教上门服务项目开展的金山区“十四五”“强校工程”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修班,全程采用在线教学形式,顺应实际、结合学情制定学习计划,扬“线上教学”之长,多举措补“线上教学”之短,全力保障学习的效率。

一、培训概述

(一)培训对象与目标

金山区“十四五”“强校工程”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修,面向的是本区6所“强校工程”学校(朱行中学,亭新中学,金卫中学,张堰二中,松隐中学,吕巷中学)的147名学科骨干教师。各学校按照教师总人数的30%推荐人选,其中朱行中学26人,亭新中学31人,金卫中学32人,张堰二中23人,松隐中学15人,吕巷中学20人。为了培训效果最大化,本次培训采用分学科分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语文学科班22人,数学学科班21人,英语学科班27人,理科综合班(物理、化学、地理、信息技术、生命科学)39人、文科综合班(道法、历史、音乐、体育、美术、劳动技术、心理)38人。

针对以上培训对象,确立培训目标:通过专题培训、研讨交流,重点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开阔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深入了解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前沿信息;进一步提升学科育人能力,提升其学科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研究素养,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区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二)培训内容和形式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师训部结合六所“强校工程”老师们的现状和需要,课程设置以一线课堂教育教学为主,如“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践”“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作业)设计”“依托‘全员导师制’提升教师育人素养”等6个专题,分别邀请了多位特级教师兼正高级专家进行授课。为了保证培训效果,除了常规的集中培训,对于老师们更喜爱的“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科育人”等专题,特采用“小班化分学科”培训形式,具体安排如下:

表1 培训课程安排

专题

内容

讲授者

班级

时间

1.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以文化人的五育融合——对习近平‘为谁,怎样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新时代的思考》

杨国顺

 

全体

2022年9月25日下午

2.课堂教学: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实践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规范》

曹刚

语文学科班

2022年10月7日下午

《同题异构与分层教学,兼谈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评价》

孙琪斌

数学学科班

《问题化学习的课堂实践》

王天蓉

文科综合班

《培养有创新力的复合型教师》

史莉莉

理科综合班

3.教育科研:

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作业)设计

《同题异构与分层教学,兼谈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与评价》《炼制语文学习元素,优化单元教学设计》

孙琪斌

语文学科班

2022年10月16日下午

《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与思考》

刘达

数学学科班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夏雪梅

文科综合班

《基于“赛课堂”平台支持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汤清修

理科综合班

4.学科育人

依托全员导师制提升教师育人素养

《故事里的教研,教研里的故事——语文教师该有的担当》

魏新磊

语文学科班

2022年10月23日下午

《谈谈我对数学学科育人的几点体会》

杨正家

数学学科班

《新课标视域下课程育人的大格局和小课

堂》

 

季晓军

文科综合班

《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认识和实践路径》

 

张玉华

理科综合班

5.深度研修模式

《深度教研:系统设计与实践推进》

陆伯鸿

全体学员

2022年10月30日下午

6.教师团队发展

《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方培君

全体学员

2022年11月6日下午

区教学学院师训部为了保障线上学习效率最大化,从专家人员的选择和培训主题的确定到培训方案的实施探讨,如上课时间的确定:每个周末下午,连续6个周末,不间隔,尽可能保障培训的连贯性;小班化,分学科进行,保证学习内容的吻合度;管理人员的分工与要求等都做了细致地部署和落实,多方位保障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三)培训组织和管理

由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金山区教育学院师训部共同组织与管理。培训要求每位学员必须参加6个专题的学习,每个专题4个课时的学习,共计24个课时,将培训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质量、培训期间表现等作为培训考核的主要内容。培训合格者,计入本区“十四五”教师培训学科素养类2个学分;不合格者,取消评优资格。

本次培训自2022年9月25日至2022年11月6日,利用每周日下午,连续6个周末,时间紧凑,节奏快,内容连贯;6次课程,3次分学科小班化进行,内容优质丰富,接地气。有体系有制度,有优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参与听课、互动交流、撰写心得,参训率和合格率达到 100%,成效显著。

二、经验与成果

(一)紧扣“加强校”教师实际,制定培训计划。

本次培训的学员来自于本区6所“强校工程”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目的在于促进本区6所“强校工程”学校骨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为了让老师们在忙碌的教学之余,愿意且乐意参与培训,保障培训的效率,本次专家人员选择上倾向于老师们受欢迎的接地气的名师,培训形式上选择小班化,分学科进行,保证学习内容的吻合度,管理人员的分工与要求细致、明确;在线学习要求全员参与,听中有互动,听后有感悟,多方位保障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教师专业素养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维度,结合强校工程教师需要,选择符合需要的培训内容,采用集中培训和小班化,分学科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时间上采用连续的6个周末,要求听中有互动,听完有感悟。依据强校工程教师对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强需求,分学科培训内容的选择着重选择如文本解读,单元设计等贴近课堂的教学技能。

正如吕巷学校数学组唐云军老师所说:分学科小班化培训,全员在线逐一选择解题方式,说题交流,整个过程即紧张又兴奋,这样的培训形式是第一次,效果也是最好的一次。

(二)线上学习,线下落实,保障资源辐射到位

我们借助上海市增爱公益基金会这一平台,邀请的都是市级层面颇具影响力的特级教师兼正高级教师为“强校工程”的老师们授课。他们长期深耕一线,具有丰厚的教学实践智慧,同时又善于理论研究,在理论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案例丰富,且非常接地气,极受老师们的欢迎。

然而线上培训“过程监管难度大”“学习深度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为了避免“听起来激动,回到岗位上不动”的现象,一方面我们要求老师们每次听中有互动,听后有感悟,同时,建议每一个管理班班主任及参训老师结合的教学岗位在本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如校本培训,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能够把本次特级教师培训学习的内容同以上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培训学习的内容进行实践运用,反思提升,将领悟到的新思想,新观念内化为自己的理念,把学习到的新方法、新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从而发挥优质资源对于一线教学的实践指导作用,真正改善自己的工作绩效。

(三)多方协作,保障管理科学高效

因新冠疫情的影响,本次培训全程采用线上培训模式,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师训部和六所加强校的通力协作。具体来说,师训部是核心:提供全面保障,根据培训目标,精心制定培训方案,组建团队,分学科建立班级,并选定班级负责人,制定组织管理、考核激励、学分认定等制度,以及资料归档等;六所加强校的领导以及各校管理班和学科班的班主任是支助:提供人力支持,表现为6位班主任和5位学科班主任积极做好班务工作,服务班级学员,如根据需要建立班级微信群,引导学员反映问题、交流心得,并及时解答学员困惑,培训学习后,组织学员写好培训感悟,写好简讯等,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确保学习任务顺利完成;本次培训在师训部和六所加强校的协力合作下,虽然都是线上的休息日的培训,但是无论是学员们的出勤率,还是感悟的提交速度,学习小结的质量,学员们都展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令人感动。

三、思考与展望

本次培训对于远郊地区的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学习良机,但一次培训远远不能满足远郊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此,需要系统规划、长期推进适切的培训项目,才能让身处远郊地区的金山教师,享受到更多市级层面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优质培训资源。

(一)更新观念,形成与时俱进的师训理念

传统的教师培训常常是“固定地点、一台电脑、一位授课专家、一份 PPT”,疫情的特殊背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这一传统的培训方式,线上培训可以跨越时空,可以将有限的受益面扩大化,传播与分享的空间也放大,移动学习、分段学习、多次学习都成为了可能,这也为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提供了解决思路。

不过线上培训并非没有缺陷,如何让培训内容更加贴近教师的需求?如何调动教师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师线上学习生成的数据资源?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因此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专家遴选、课程设置、内容选择、过程监督、评价反馈等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形成与时俱进的培训新理念。

(二)完善平台,探索现代新型师训模式

本次培训从线下转为线上原为疫情影响的无奈之举,但却看到了缓解教师培训“工学矛盾”的契机。今后要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的培训模式,如“线上培训+线下跟踪”“线上学习+线下集训”等混合型模式。

要充分挖掘各类平台的功能、用途,将培训学习活动与技术有机融合,注重培训过程中的互动、交流、分享等活动的设计,促进有效互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要开展线上培训线下研讨,鼓励教师在线上学习后,分小组开展交流和研讨活动,分享学习成果,并在实践中反思与建构。此外线上学习的学习效果有赖于学习任务和活动的精心设计,有赖于资源与技术的有力支持,未来的角色培训可能更多采取混合式培训的模式,如何实现面授课程与线上培训的有机结合,促进全员互动、深度互动等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三)科学管理,健全过程监督和评价体系

为了保障培训达到预期目标,要健全培训的过程监督和评价体系,要制定培训的跟踪反馈机制,延长评估周期,根据长期跟踪调查和反馈验证培训的效果。

要将教师的投入程度、参与互动的频次、提交作业的质量等作为评价依据。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培训不断赋予教师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和修正的学习能力,以真正消化吸收培训的内容,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稳步实施、科学评价。在信息化时代,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才能有效解决远郊地区优质资源辐射转换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希望能有更多优质的培训资源继续辐射到远郊地区,助力远郊地区教师的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相信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在实践、反思中会得到持续改进,不断完善。